AI填志愿神器火了,毕业生也更恐慌了。
在全国一千多万毕业生填志愿之际,各大网站上开始推出号称为AI填志愿的“神器”,其中产品的价格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主要是为毕业生提供历年志愿填报、个人性格分析以及学业规划等服务。
更便捷的是,在页面输入分数,就能根据其分数给出AI认为国内几千所大学中,所适配的大学,并且将其分成了可冲击、稳妥、保底三类。此外还会建议第一志愿填报可冲击类大学,依次为稳妥类、保底类。
对此,有观点认为在大数据的驱动下,AI算法是在进步分,例如在信息差方面,AI算法能够及时给予补充。
但在某种程度上,相对于志愿本身带有的主观性质而言,AI算法数更偏向于客观的分析,拿来做参考是可以的,但完全依照AI算法给出的方案,或许可行度还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AI志愿神器“横空出世”?
事实上,早几年市面上关于志愿填报的产品以及服务机构,早已出现。
来自天眼查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近家企业的名称或经营范围中含“志愿填报”,而且数量增长非常快。
在年前,我国志愿填报相关企业年度注册数量仅为个位数,年增长到家左右。
很显然,最初绝大部分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除了传统的方式,如查阅印刷版的招生目录手册以外,更多是借助PC亦或是移动端来查询各个大学及其专业的信息。
但随着奔赴大学的人数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卷,各大机构所推出的志愿工具、会员权限更是将内卷发展的无处不在。
不过,内卷的达成与工具的可用性也成为了反比。根据黑猫投诉的情况来看,升学e网通等机构此前所推出的VIP会员所包含的“填报志愿”功能“十分鸡肋”,“完全没有用处”。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
无独有偶,另一条投诉显示,“当时买的时候学校一直在推,说什么自愿购买,一直在说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是有用的,我的学姐学长也买了报考的时候发现一点用处没有根本传不进系统。”
更大的问题是,当消费者进入填报志愿阶段,平台的当年数据一直未更新。
类似的问题还出现在年的“作业帮志愿卡”上。
根据黑猫投诉内容显示,“买完之后马上要到报志愿了,发现新增学校根本没有,学校数量根本不足,导致我根本无法正常使用这个志愿卡,很多时候会一直显示服务器错误。”
某种程度上来说,今年各大科技公司所推出的“志愿”类AI工具,更像是“志愿工具”的2.0版本。
大部分考生对于学校信息的了解和填报,也开始借助“AI工具”。如夸克、百度、网易等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免费智能志愿填报系统。
在高考志愿填报当中,如果仅仅作为了解各高校信息以及志愿参考,那么AI当然也可以产生价值。
但过多的价值,目前市面上的“AI工具”,或许难以满足。
例如,“AI工具”关于各科具体成绩没有输入要求,在生成专业推荐时,并没有对比着成绩做分析。
根据夸克App近日发布的《高考志愿报告》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热度最高,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