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北京日报
本报讯(记者牛伟坤实习记者柴嵘)“双减”政策落地后的第二个暑假,记者调查发现,仍然有个别培训机构不顾“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的要求,使用五花八门的“隐身术”照常营业。
藏着开培训班,招生宣传改用短信推送。不少家长反映,临近暑假的时候,手机上开始经常收到培训机构的招生短信,用词都颇具吸引力——“数理化英、史地政生衔接,全是毕业班好老师,学习效果更有保障”“优秀老师抓考点,对弱科精准补差”“衔接班强基础,拓展重难点,讲透题型变化”。
记者随机拨打了其中一家的咨询电话。工作人员热情地打开话匣子,“我们都是‘一对一’的形式,线上课、线下课都能安排”“我们机构的创始人退休前是一所名校的老师”“这个暑假,我们在全北京开设了16个教学点”……她还主动推荐:“授课的全是公办学校的老师,都有着丰富的带毕业班经验。海淀区、西城区这些优质的老师资源我们都有。”
记者提出想给孩子补习初中英语科目后,工作人员立即建议记者与机构老师面谈,“把孩子各个学科的问题点都找一找,看看利用假期这段时间补齐哪些学科的短板更高效。”
随后,记者又拨通另一家培训机构的咨询电话。几乎不用开口问,工作人员就会主动介绍,目前有22个校区,按照老师的级别收费不一样。全职老师每小时收费元左右,区重点学校一线老师每小时收元至元,市重点学校一线老师为每小时元以上。
“怎么确认授课老师真的来自名校一线?有证明么?”面对记者的追问,工作人员爽快地交了“底儿”——“任何机构都不会说出老师所在的学校,我们也都与老师签署了保密协议。而且如果老师称自己是王老师,他也有可能姓李。人家宁可不接你这个学生,也不会暴露自己的身份。”虽然话里没有明说,但显然无论是机构还是老师都知道这是一种违规行为。
听出记者有些犹豫,工作人员继续说:“我们是正规机构,没有任何问题,不受影响。”
挂上电话后,根据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记者在“天眼查”上查询发现,该公司为K12阶段的教育服务提供平台,拥有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
通过与这家机构工作人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