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聪明的小志愿者新华网客户

创意图片/新京报记者王远征

亲手绘制贺卡、制作手工饼干、准备义演节目……六一临近,不少学校开始投入到公益活动的准备中。以节日为契机走进福利院、特殊学校,帮扶弱势儿童已经成为不少中小学庆祝六一的方式。

目前,参与公益活动已成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公益组织为孩子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公益平台。怎样在纷繁的公益项目中选择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如何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不为受助者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如何将一时的好奇转化为持续的公益行动?相关专家指出,真正的公益需要智慧,如何借助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开展公益教育仍存挑战。

少年公益学院组织公益小使者与贫困学生们一起学习包饺子。

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的学生参与树木的日常养护工作。

如今,中小学生做公益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调查数据显示,有九成中小学生参与过公益活动。如何提供更适合孩子的公益活动?如何引导孩子更好地参与公益实践?如何让公益的收获最大化?记者走进公益基金会、学校、家庭,探讨不同主体给孩子带来的不同公益参与方式和收获体验,也为有志于投身公益的孩子和家庭提供更多指导、建议。

公益项目的参与度提升

5月20日,新怡女士带着刚刚做完义工的孩子回到北京。一年前,因为苦于没有找到真正让孩子能够走进边远地区的公益活动,她亲自创立了公益项目。带着更多的孩子作为义工“小老师”,将所学的知识传递给边远地区的孩子们。

与新怡女士相同,比起捐款、捐书,越来越多的家长青睐孩子能够走近帮扶对象,深度参与公益,注重实践获得。同时,随着家长公益意识的增强,他们也愿意抽时间陪孩子做公益。北京儿童少年基金会少年公益学院管理办公室主任钟世云注意到,从主动参与到愿意作为带头人号召和组织更多家庭进来,家长对公益的参与热情不断提升。

“过去可能会担心参加活动耽误孩子学习,但现在却有家长跟我提出毕业后还想让孩子参加树木认养的公益项目。”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班主任袁日涉说。

她表示,现在学校、家长的教育理念都在发生变化。学校也在尝试探索新的形式方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地体验。比如,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联合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北京绿化基金会在皇城根遗址公园开展“以废换绿,爱心认养”活动,以树木认养的方式来履行植树义务,学生自发设立“绿色银行”,回收纸张、饮料瓶、易拉罐等废旧物品,兑换成“绿化款”来参与植树绿化的志愿服务活动。

教育改革也对公益教育的开展形成了积极的引导。教育部年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将社会服务列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方式,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

同时,中高考改革要求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打破“唯分数论”,学生参与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的档案记录可能与招生挂钩。“在机制体制上,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发布对公益教育来说是好的信号。”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中国公益教育研究所所长尚立富说道。

公益活动开展仍有局限

记者了解到,目前,青少年参与的公益项目形式内容多样,包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1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