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志愿阶段,不少同学可能发现部分高校不再细分专业,而是按照大类招生。这样的招生方式,其意义在哪,对考生来说,报考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对今后上大学有哪些影响,是很多同学疑惑的问题。
按大类招生的相关背景
高校实施大类招生,有两个相关背景,一是很多学校在搞书院制建设,二是鼓励交叉学科建设。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交叉学科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渗透而出现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可以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而形成的新兴学科,也可以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内部不同分支学科的交叉而形成的新兴学科,还可以是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内部不同分支学科的交叉而形成的新兴学科。科学上的新理论、新发明的产生,新的工程技术的出现,经常是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重视交叉学科将使科学本身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这是符合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的。
通识教育
高校实行大类招生,正是基于以上两个背景,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科发展。其特点是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简单理解就是打基础,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他还有另一个比较好听的名字“博雅教育”,比如很多高校就设有博雅书院。
大类招生的主要方式
国内最早实行通识教育的是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不过他是按专业招生,先进入复旦学院学习一年后再进入专业学院学习。现在很多高校在尝试直接按大类招生,学习一段时间后再分专业。最开始是作为一种荣誉学院的模式试行(相当于给考进来的学生的福利,可以自由选专业),现在开始逐渐大规模推广。
目前按大类招生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南京大学按照学院招生的模式;第二种是英才班,实验班的特殊招生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清华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等;第三种是按学科招生,但对新生进行通识教育,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复旦大学复旦学院等。
对考生的影响
对考生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有利的方式,主要是能避免专业选择的盲目,特别是很多考生和家长在报考志愿时,对专业不了解的情况下;二是也给考生更多专业选择,一般情况下,进入大类招生,在接受一到两年的基础教育后,大类下所有专业都可以按照个人意愿进行选择;三是有利于学科交叉和创新,通过较为扎实的基础通识教育,不管是对学科本身还是学生都有利于出成果。
注意事项
志愿填报的时候,考生只需要弄清楚学校按哪些大类招生,每个大类有哪些专业,自己喜欢的专业在哪个大类就可以了,进入大学后,一般会有较为详细的专业介绍,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考生对学校和专业也会更加了解,选择的时候确实就可以避免选错专业的误区。
当然目前也有意见反映,部分高校的大类招生,往往会把冷门和热门专业放在一起,借此来提高吸引力,也提升学校的录取分数等,对同学来说,今后分到热门专业还不错,但是分到冷门专业就比较惨了。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一方面按大类招生确实是为了低年级打基础,为将来选择专业,学科交叉等做准备;另一方面一些基础学科的英才班、实验班等也是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项目,未来的保研率等相对是非常高的。再就今后选专业基本是根据同学意愿,并非完全由学校分配。
在不能确定今后分流方式的情况下,(如果完全按照成绩排序选择专业这个确实比较坑)大可在报考之前就跟学校的招生老师确认清楚再报考,以免出现后悔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