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感的现实高职生单招生为何被低看一等

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232/

校内“享受同等待遇”,走出校园遭遇骨感的现实

高职单招生求职:被谁低看一等

“高职单招生找工作顺利吗?”高三学生家长林冉忍不住在河南省某高职院校的单招群询问。这是她目前最关心的问题,因孩子成绩一般,便想着让他通过高职院校的单招考试念高职,但她听说单招毕业生会被“歧视”,心里便打起了鼓。

不一会儿,一位大一学生回复她:对于某些专业,企业来学校招聘时会优先考虑“统招生”,有的企业会提出“不要单招生”。这并不是空穴来风,在该学院就业网站的一条招聘信息中,就明确写着只要“高考统考生”。

所谓“单招生”,即通过高职院校的单招考试(也称高职分类考试、提前考试等)被学校录取的学生;“统招生”则是通过全日制普通高校统一招生选拔考试,即高考,被录取的学生,名义上二者并无区别,入校后享受同等待遇。

但在求职季,“单招生”却因“出身不同”处于下风。目前他们就业形势究竟如何?为何被人低看一等?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向多省高职院校师生和部分企业进行了了解。

高职生“主力军”有点冷

三四月,正是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季。

早在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就提出,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50%左右,年成为主渠道。3年后,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再次强调,进一步扩大高职分类考试录取的比例,使分类考试录取成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主要渠道。

目前,上述文件中的要求正一步步变为现实,如新乡职业学院年招生章程显示,计划单独招生人,占全年计划招生总人数60%以上;再如,据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位老师介绍,其所在学校今年预计省内招生人,其中“单招生”人,占比80%。可以说,单招已成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单招生”成了高职院校中的主力军,在校与“统招生”享受同等待遇。

如果说“享受同等待遇”是饱满的理想,那走出校园,“单招生”便一头遭遇了骨感的现实。

前不久,河南某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生”张乐在校园招聘会上发现,有些企业悬挂的招聘海报上明确写着不要“单招生”,直接让他的心凉了大半,“有几个心仪的企业,原本还想上去问问,现在觉得找个差不多的得了。”不过这也不奇怪,张乐说去年和前年就有几家来招聘的企业单位便已是如此要求,不少“单招生”只能绕道而行。

为进行校企合作,部分企业会与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建设“订单班”。河南省某市“订单班”招聘负责人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透露,“一个岗位招20人,有上百人报名,不愁没生源啊,就算是‘统招生’还要按高考成绩排名呢!再者,单位也会考虑学生素质,在这方面我们还是倾向于要‘统招生’。”记者向江苏省某用人单位咨询单招生就业问题时,得到的建议是“我们单位不要,可以尝试非省会城市的招聘。有些当地高中生源不足的城市,‘订单班’会放宽要求考虑接受单招生”。

安徽某企业招聘负责人更是直截了当,“单招生通过校园招聘进企业是不可能的,我们就不收!”他告诉记者,想进企业只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校企合作的“订单班”,仅限统招生,90%以上的在毕业后能顺利入职;二是岗位空缺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单招生”为何被低看一等

显然,在这场求职赛中,“单招生”被部分企业“不要‘单招生’”的条框绊住了脚,还未有机会上阵较量几番便已被击打得七零八碎,这无疑给正在进行的单招泼了盆冷水。

在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办主任王波看来,“单招生”被歧视,需追溯到录取环节,职业技能考核是核心问题。据了解,单招考试一般要进行文化素质考试、职业技能考核等。以河北单招考试大纲为例,文化素质考试内容包括语文、数学和英语3个部分;职业技能考试包括综合素质测试和职业适应性测试两部分,侧重考察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等。

王波认为,目前单招中的职业技能考核,一方面形式化严重,如一些学校在进行职业适应性测试前,会先组织考生进行心理测试,两者往往是同一套卷子,用于所有专业的考试;另一方面,职业适应性测试考察的是学生对报考专业的了解程度、就职愿望及发展规划,但高中生往往对职业规划并无想法,这导致选拔的学生不一定适合选择的专业。在他看来,选拔的“宽进”降低了单招生的生源质量,不合理的录取方式也令学校很难选拔出真正具有职业潜力的高、精、尖人才。

在后续的培养中,“一视同仁”的培养方式也使“单招生”并无相对优势。

河南某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系的一位单招生告诉记者,无论单招还是统招,都是同一个老师,课程内容基本没区别,考试也是同一套卷子,“但一样的教学进度,单招生有跟不上的情况。比如较复杂的电路图,‘统招生’因高中基础知识扎实就较为容易掌握,但‘单招生’就跟听天书似的”。

“为了节约教学成本,高职院校以采取相同的方式培养,对统招生与单招生学生没有针对性地加以区分。”北京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教授赵志群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单招生”在高中时成绩往往并不突出,通过单独招生进入高职后,在理论学习上不如高考统招生,而在技术水平上,又被对口单招上来的中职生甩在身后,无形中加剧了“单招生”就业竞争的劣势。

在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寿斌看来,社会上普遍认为没经过高考选拔的中职生,选择了走捷径,即便再优秀也会被贴上标签。而愿意走单独招生的普通高中生,相当于降低标准,自我放弃冲刺本科。尽管高职生都是合格的毕业生,但这种给学生“贴标签”的眼光始终存在,企业也会惯性思考,觉得统招生可信度更高,文化素养也更好。

王波认为,部分高职院校在单独招生中只放开了一些招生相对困难的专业,而热门专业不放或投放少量单独招生计划,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社会对“单招生”的不认可,“既然同样是批准招生的专业,有的可以单独招生,有的不可以单独招生,社会肯定会认为单独招生一定程度上含金量较低”。

请摘下“有色眼镜”

如何让社会摘下对“单招生”的有色眼镜,为高职院校中的“主力军”——“单招生”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又能提高“单招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让社会收获更多有用人才?业界专家各有看法。

“单独招生开展了多年,认可度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高。高职单招政策还需要一个慢慢去完善的过程。”王波认为,国家在单独招生工作中,除了规范性要求外,更多的是要在制度完善上下功夫,一是为单独招生提供可依据的有效成绩,不是将单独招生一味交由各高职完全自行负责,包括文化考试成绩、技能测试成绩的公开。尤其在职业适应性测试上,要探索更加规范可行的评价办法,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某一专业的适应性与可发展空间。

在赵志群看来,在教学组织上,学校应考虑到“单招生”和“统招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进行分开培养。“目前很多高职学校盲目拔高,教学理论性太强,但是理论水平与本科有差距,实践能力落后于水平高的技师学院。高职院校应该端正态度,把工作重心放在加强实践教学上,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王寿斌补充道,在高职生的后续培养中,应强化培养对口单招的学生职业素养及人文素质,在课程上做到上下衔接连贯。

除了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及教学培养上的问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认为,企业在招聘时过多地看重学历,而忽视个人技术能力,没有真正做到将高职院校学生视为人才。社会需要摘掉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有色眼镜”,给予技能人才相应的尊重,而非盲目地以学历为选人标准,国家也要探索社会认可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高职学生社会地位。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虽然高职毕业生承认,找工作遭遇了部分用人单位“另眼相看”,但他们也普遍达成了一个共识:用人单位最为看重个人能力。如陕西某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刘琰所说,“有一身本领就不愁找不到好工作,虽然有企业会对学生挑剔,但不是全部。”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家长、学生均为化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