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诸多学生和家长感到焦虑的是,年藤校的录取率又有不同幅度的下降,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在八大藤校之外的美国排名前30的大学中。
“藤校申请变得更难了?”“美国大学是否越来越不偏向录取中国学生了?”“美本申请‘内卷’现象是不是越来越严重?”……一时间,很多家长的诸多疑问和困惑都亟待解答。
与其说美本申请进入“内卷”时代,倒不如说是进入“乱卷”时代。
以美本申请规划为例,从刷成绩、标化到做志愿者、义工的风潮盛行,再到科研热,乃至科研+人文跨学科热……留学家庭总是试图摸索出迈入全美TOP30学校的真谛。
疫情年申请季,很多申请者的放飞自我,原来SAT没有以上申请美本前20都费劲,而今年仅凭托福+就敢申请藤校,出头就敢申前20的比比皆是,所以必然会让今年的录取结果更加扑朔迷离。
然而,“乱卷”下,有人高分低录,有人低分逆袭,美国大学招生逻辑究竟是什么?
后疫情时代下,美国大学选考标准变更
有没有SAT或ACT标化考试都可以去申请名校,那为何不放手一搏?于是名校的申请数量激增也就不足为奇了。
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申请者为了对抗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大自己被名校录取的概率,选择了增加学校申请数量的方式,所以每个名校收到申请数量也大幅上升。
疫情下选择推迟入学,挤占新生名额
因为疫情影响,本该年秋季入学的学生选择了推迟到年入学。而这些推迟入学的学生,终究还是挤占了年秋季入学新生的位置。这些因素叠加,就变成了今年的魔幻录取结果:拒信收到手软。
你真的足够优秀吗?
“我的GPA很高”
“我考了SAT”
“我参加了很多课外活动”
“我还获得了很多比赛奖项”
“为什么......”
也许你以为GPA接近4.0很了不起,也许你以为你的分的SAT很有竞争力,但是纽约大学今年录取学生的SAT中位数达到了分。
GPA和SAT高分也只是藤校录取众多的门槛之一。成绩优秀是必须的,但只有优秀是不够的。
名校的申请竞争日益激烈,这些年的内卷化不再限于标化的水涨船高、活动的丰富多样,而已经扩展到新鲜的领域:科研经历。你找藤校教授,我就请中科院的研究员,甚至有的直接保证可以发刊……
嗅着商机而来的机构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然而这里面的鱼龙混杂,恐怕只有多吃几次亏才能知道。
事实上,不仅国内卷,美国的内卷也十分惊人。虽然美国目前的升学体质相对纯粹,课外辅导班和教育机构还不十分“商业化运作”,但同样存在“上了好初中就有机会上好高中,上了好高中就有机会上好大学”的现象。
这种情况下要怎么办?尤其是中国学生要怎么办?
反内卷就是要破局,该怎么破?
首先,正视内卷环境。
超级中学“垄断”重点高中,培训机构再“垄断”超级中学;初中向小学掐尖,小学再向幼儿园掐尖,而学生能做的就是不停地变优秀。
除此之外,社会大环境进入存量时代,在这个背景下的博弈和竞争,以往的同质化(即别人有的我也要有)路子已经不能取胜,而必须结合自身特点,走差异化、个性化的路子。
不要把“内卷”作为自己不努力的借口,不要把一切问题都归为外部环境,而是思考有效的解决办法。
其次,利用规划多留些选择的机会。
美本院校申请主张“Themostfitted,notthebest.(只要最适合,不要最优秀)”,强调个性化与匹配度,“匹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以《普林斯顿评论》公布的美国大学招生录取公式为例:
学生“录取指数”=就读高中(0—4分)+课程难度(0—21分)+年级排名(0—3分)+平均成绩(0—16分)+SAT成绩(6—25分)+国家荣誉学者决赛者(0—3分)+申请论文(-3—5分)+推荐信(-3—4分)+课外活动(-5—30分)+种族多元化(-3—5分)+体育活动(8—40分)......
也就是说,公式中的每项考察项目得分越高,学生与学校的匹配程度越高,录取概率则越大。
即便录取条件如此严苛,斯坦福招生官也曾公开表示:学校每年的申请者中完全符合甚至超过学校录取条件的学生,是录取名额的3倍之多,因此内卷背景下,学生的差距并不仅在于标化,更在于社团、学术、科研等方方面面所塑造的完整申请形象。
当开始有意识地为实现目标而规划时,“录取公式”中的各项就有了可提升的空间,也即拥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最后,听专业的建议和规划!
没有家长不焦虑,谁不喜欢自己的孩子既成功又快乐,但作为留学竞赛的参与者,家长与孩子不可避免地出现“当局者迷”的情况,错误地估计面临的形势,以至于做出错误的战略选择。这时就十分需要专业的顾问站在客观视角把握全局,引导规划的走向。
如果不能在众多的申请材料中脱颖而出,面对日益惨烈的竞争环境,大学最终只能选择婉拒不是那么亮眼的你。
在未来的美国名校申请中,内卷还将继续,如果你抱着躺平的思想,那名校肯定跟你无缘。
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