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小舍得》热播,引起了一波小升初的讨论热潮,家长也在反思到底自己家孩子是“鸡娃“、“牛娃”还是“普通娃”?昨天送孩子去上英语辅导班的课,孩子磨磨蹭蹭不想走,我猜就是单词没背会,担心课前测考不好,于是我给孩子出主意:我们迟到一会,完美错过课前测!孩子立马阴转晴抱着我说:妈妈,你是最好的妈妈!虽然我儿子上的辅导班不少,但我不给孩子压力,在儿子不排斥的前提下,学习总归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我把儿子送进教室时,门口有位家长问我为什么迟到?我笑了笑说:堵车!有的孩子逻辑思维强,适合学习抽象理论知识;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适合学习技能实践课程;有的孩子形象思维能力强大,适合选择艺术表演类课程。每个孩子都是一朵不一样的烟花,我们何苦强制所有孩子都走学习高考一条路呢?课外辅导班不是提高成绩的捷径,而是开发孩子思维能力、培养兴趣爱好的平台。
教育内卷是网络流行热词,我也在思考我家孩子是否也被“卷”?客观地说教育内卷大环境之下,很少有人不被“卷“。那么教育内卷是如何形成的呢?教育内卷是指教育规模达到一定程度,难有新的突破,但教育的成本却越来越大。这期间部分人不愿意大成本投资教育,但看看周围又不敢中途退出,于是大声呼吁:大家一起停止。
其实教育内卷现象的根本问题在于能上优质高校的人数太少了,如果人人都能上大学,人们何苦去竞争呢?教育内卷之后,部分学生知识的接受广度和深度确实提高了,关键高校招生人数有限,大家都在参加课外培训,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资质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自然如愿以偿通过高考独木桥,这些娃成为了“牛娃”;上了各种辅导班,打了各种鸡血但得不偿失的孩子成为了“鸡娃”;淡定家长什么辅导班也不上,成绩也一般的孩子成为“普通娃”。
我认为教育内卷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传统学校教育是主流,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课堂是学习的主渠道,高考纯粹看成绩,大家都是裸分上大学,扎扎实实在学校学习,同学们拼的是自身资质和学习能力,家长们不需要过多操心。
第二阶段,随着高考制度改革,各大院校自主招生,大家开始课余上各种辅导班,高考的途径不再是单纯的文化课成绩,家长们开始研究招生政策,各显神通想各种办法进入理想大学。高考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事,而是家长高成本大投资的项目,家长们不甘人后的报各种辅导班,火了一片培训机构,等到高考尘埃落定后,都想不明白为什么我投入这么多,孩子都考不上理想大学呢?
第三阶段,人们意识到教育内卷现象,但又无法轻易跳出教育内卷的漩涡.
有这样一句话:不怕别的孩子比自己聪明,就怕比自己聪明的孩子比自己还努力。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学校教育依然是学习的主战场,但课外辅导班成了孩子们比拼的真正场所,家长们或许能够接受孩子不如别人聪明而成绩难以提高的事实,但不能接受因为没送孩子参加课外培训而成绩不好的责任,据不完全调查一个班几乎80%的孩子都在参加课外培训。总之教育内卷的形成是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社会现象。
如何看待教育内卷呢?正如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中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身在教育内卷的漩涡中又如何能理智看待教育内卷呢?只有跳出教育看教育,你才能理解教育的真正意义,才不会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