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西安西大附中官方发布了招生公告:
将针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进行层层选拔,旨在筛出80名学生,录取后可过滤掉中考的环节。
这种招生模式,是出于发现和培养数理拔尖学生,为国家“高精尖人才库”输送新生力量的目的。
简而言之,就是掐尖招生。
消息一出,家长们都“炸了”。
新一轮的鸡娃?
因为拿到这张门票,不仅意味着学生可以免去中考,还会让他们在升学途径上占据优势。像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计划”、清华北大学科竞赛保送等等,都是后续和学校关联的项目。
也就是说,如果能够进入这个通道,孩子算是比同龄人更早确定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双减背景下,这样的政策出台叫众多家长疑惑不解,这会不会引发新一轮的鸡娃呢?
有的家长非常反对,认为这就是在搞两极分化。
毕竟,有这样的机会,就算是普娃,也免不了想试试。那么到头来,就会回到鸡娃模式,削尖脑袋式地陪跑。
也有的家长表示,分层培养是科学的,关键是家长对孩子的定位是什么样的。
实际上,这样的培养计划不只是在西安出现,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项目。对比美国的教育体系,也有一些针对天才儿童的“pullout”项目。往往进入这些体系的孩子们,在专场长领域中的表现十分出色,过程中的学习动力也大大增加。
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去冲一冲,看看是不是也可以够得上“天才少年”的级别呢?
“天才”的培养路径
实际上,差异化的培养方式,主要是为了挖掘孩子的独特天赋,并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不同孩子,他们需要的学习节奏是有差异的。美国天才儿童协会曾经做过一项“天才儿童加速化学习”调查,报告显示:
71%的天才儿童表示对这种加速节奏感到满意,而剩下的儿童不满意的原因是认为速度还远远不够。
像这类孩子,跳级和单独教学往往更适合他们。所以说,分类的教学只是给这一部分孩子“因材施教”。
实际上,国家政策也有所区分,在未来会注重职校和大学本科的分流。
这并无优劣之分,只是根据孩子擅长哪一方面来设计不同的发展路径。
前阵子,牛津90后美女朱朱以数学建模专业系第一毕业。她15岁的时候就到牛津读大学,20岁拿到摩根大通的offer。
然而她小时候也是一个“问题少女”,英语考过36分,数学考过45分,到了常常让老师请家长的地步。
父母商量以后,决定让10岁的朱朱辍学在家,只根据她的兴趣方向,自己进行个性化教学。
另一个火出圈的女孩古慧晶,是一个00后的汽修姑娘。
看似文弱的她,在做起汽修这种“粗活”的时候游刃有余。
决定上职校的前夕,她跟父母彻夜长谈,明确表明了自己上职校学汽修的愿望。
如今她在各项专业技能大赛中拔得头筹,也正在慢慢实现自己小时候的梦想。
这两个女孩,选择了完全不同的路径,但二者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吃尽苦头,不断直面并解决一个个难题才能有所成就。
对于朱朱来说,小小年纪漂洋过海,面对堆积如山的学习资料和语言文化差异,只能自己一个人咬牙解决。这也让她练就了早上5点起床,高效工作到深夜的自律习惯。
而古慧晶呢,除了解决复杂的理论知识吸收以外,还要进行力量训练,才能跟上实践操作的课堂。
如今两人在各自的领域闪闪发光,这都离不开她们追求目标,终身学习的态度。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领域天赋。ta可能在某方面表现平平无奇,但在自己熟悉且感兴趣的领域,就是“天才”。
用单一的成绩标准去衡量,对孩子也是一种不公平。
警惕天才陷阱
我们强调多元化地去评估孩子的天赋,而如果我们投资了孩子某一方面的天赋,也要注重心理与灵魂的同步发展。
因为提前透支的人生,未来也会以别的方式和代价出现。
很多起点高的“神童”,在小的时候就被过度消耗。天才少年魏永康,13岁的时候以分的成绩考进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20岁之前,他的生活起居全由妈妈照顾。进去中科院后,离开妈妈的帮助,他的生活也失控了。
03年,他被中科院劝退,辗转求职成为了一名普通职员。很可惜的是,行至中年,他被病魔缠身,早早就离世。
这样的天才陨落,并非孤例。
天才少女作家蒋方舟今年33岁,谈及年少成名,她说:“所有天才儿童都是对于成人世界的一场献媚。”
7岁就以出色文笔震惊世人的她,发现到30岁了人生才刚刚开始。
小时候,妈妈从陪伴她写作到吓唬她写作,用棍棒逼出了一个高产的天才。但在这个过程中,蒋方舟和同学相处的关系很差,也不知道如何自处。
长大后,她有一阵子逃离到东京,脱离了高浓度的期待,只安心做一个“平凡的废物”。
她发现,这才是她重生的起点。
天赋的是一种礼物,但过度开采也会引发危机。对于所有孩子来说,成长的时间都是差不多的。
很多时候,天才儿童的时间和精力,都被完完全全地投入到专长的领域中。某种程度上来看,如果忽略了灵魂和精神上的培养,也会出现成长畸形。
即使孩子在智力上有所差异,可是他们的发育阶段都一样只是在小孩的阶段,心理和身体都尚未成熟。
家长要为孩子的梦想助力的时候,也要警惕这样的天才陷阱。
在天赋方面,他们可以选择一些捷径加速奔跑。但是在“长大”这件事上,他们所需要的爱、陪伴、尊重、自由一样都不能少。
或许让一个孩子顺利接掌自己的人生,能够从容面对生活的考验,才是每一个父母希望看到的。
你可能还想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