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又是一年高考进行时。前段时间,江苏省等地的高考指标风波闹得沸沸扬扬,30多年前,作为当年地方高考招办主任的儿子,作者却并没有享受到高考的“特殊待遇”。
文丨索顿
本文内容来自文汇教育(wnhuiducation)、知识分子(Th-Intllctual),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这是我所经历的年的高考:全省录取率不到4%,我所在班级80%的同学是农村户口,一半考上了北大、清华和科大。而除了我,参加高考的省地市招办主任的孩子,竟无一人上大学……
在当今中国,个人就有个高考故事。
1
我的大学梦
我的大学梦源于38年前的早春二月。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即将入学,我所在的中学在大操场上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震耳欲聋,4名考上大学的同学胸佩大红花,精神抖擞地站在高台上,接受学校的表彰和师生的夸赞。他们还不到我校应届高中毕业生总数的1%,却成了全校多名学生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初中生,我仿佛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和前进的榜样,那从未走进过的大学校园对我而言似乎也不再遥远了。当时,有一句话叫“路线对了头,一步一层楼”,用在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的学习上还算贴切——寒暑假再不东跑西窜了,而是自己找一个空无一人的教室,一边手抄文革前的各种习题,一边查教科书上的答案,反复做练习。
不用父母催促,没有补习班,也没有补课教师,更没有花冤枉钱,一个假期下来,一门不及格的课程就“补”上了。自己偷偷一盘算,照这样再努力两年,上大学还是很有希望的。不料,新学期一到学校,我顿时傻了眼。班上涌进了一大批家境贫寒、拼命读书的农村孩子。记得全班年龄最小的那位同学,来校住读时连被褥都没有,是班主任老师动员同学们四处找报纸和稻草铺在他的床上,才使他艰难地度过了寒冬。但一考试,这个身材瘦小、木讷寡言的同学立马就像变了一个人,成绩总是遥遥领先。就是这批农村同学,把我一下子从班上第二名挤到十名开外。
更令我喘不过气来的是,他们决定提前一年参加高考。对当时急于“跳出农门”的一代人而言,高考确实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在他们的激励和“裹挟”下,我不得不奋力追赶这支奔跑的队伍,期盼早日和他们一起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转眼就到了年高考报名的日子。与班上成绩拔尖同学(就是今天所谓的“学霸”)固有的差距,加上因祖母去世随父母去料理后事耽搁了一些课程,使我对自己信心不足。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搏一搏,提前参加高考。
2
为了“公平性”,放弃一次高考机会
从年起,我的父亲开始担任地区教育局高等院校招生办公室主任。在这个中部省份的贫困地区,出生农家而又刻苦攻读的寒门子弟比比皆是。年前,父亲负责的招生工作完全是推荐工农兵学员之类的政治任务。恢复高考后,高校招生成为了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