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先行者,清华大学最早大类招生揭秘

年8月下旬,阮东推开门,略带失落地从新生工作组办公室走了出来。那一年基科班刚成立,仓促到没有来得及报招生计划。各省的招生组凑了十几名无法满足志愿的高考生送到基科,将这一批学生扩充成一个班便成了第一道挑战。组建基科班是他毕业留校后接到的第一份重大工作。接到任务时,他对“基科班”这个词的含义还不甚清楚。没有人做过类似的工作,其他院系也没有可以参考的先例。当时正值新生军训,为避免骚动,学校新生工作组没有答应基科向所有新生通告的请求。阮东只好自力更生地做起了宣传。当天晚上,他复印了上百份《选拔录取基础科学班的通知》,走到宿舍楼里,敲开寝室的门,向懵懂的新生讲解基科班的培养理念。“数理基础、自由流动”的概念激起了学生们心底的好奇心。第二天的宣讲,上百名新生准时来到三教。那是清华的第一次二次招生,对于被教育“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那一代学生来说,“数理基础,自由流动”激起了不小的共鸣。三教人头攒动,答疑时,为了不相互影响,又临时借用了楼上一间教室。就这样,从各个院系临时拼凑起来的第一届基科班成立了,阮东笑称他们为“乌合之众”。

01

90年代末的清华物理系和数学系,正面临着经费紧缺和人才断层的双重困境。本科生很多来源于专业调剂,而博士生来源也明显不佳。

据创始人之一的白峰杉教授回忆,“清华院系调整之后,基础科学领域急需人才,窄专业是一种优势。但到了90年代,历史背景发生了变化,大学教育的使命也发生变化,宽口径人才成为了时代的趋势。”

提到创办基科的想法,白峰杉教授提到,“做应用数学的,如果他学过很好的物理,其实他会做得更好。数学系进来先念数学,第二年才念物理,然后物理就念不进去了。因为前面一年学生只接受数学思维的影响。比如我本科时候就不断地用数学老师教我的东西,去衡量物理老师教我的,说这积分换序错了,这肯定不收敛。”

当年的申请文件

基于这样的思考,熊家炯(物理)、尚仁成(物理)、白峰杉(数学)和徐湛(物理)四名教授于年12月向学校递交报告《关于招收因材施教班的建议要点》,申请创建基科班,以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新型拔尖人才,重振清华理学院的辉煌。

02

-年的基科被称为“小基科”,这时的基科保持着两个班的规模,每一届只招收六十多人。

小基科作为一种全新的培养方式,独立于院系之外。当时课程设置的特点是“没有专业”,“数学比物理系念得多,物理比数学系念得多”,“数学课程与物理课程地位等同”。以数理为基础,学生可以继续研究物理、数学,也可以向以数学、物理为基础的工科或经管等方向发展。

基科班的政策吸引了一批批优秀的同学。据李文喆(01级基科班学长)回忆,他那一届的学生,三分之二是通过竞赛保送的,而剩余三分之一是从清华所有新生中以二次招生的形式招来的。那些学生大多对数学和物理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

吴崇试在讲授《数学与物理方法》,其作为一门专业课在B站播放量近十万

那时的基科班可谓名师荟萃,很多外校的教授都被请来教课。来自北大的老师有曾谨言(以《量子力学》出名),吴崇试,俞允强,陈滨等,还有兰州大学的汪志诚教授、新疆大学的黄惟承教授,MIT的黄克孙教授等。

在李文喆的回忆中,老师们不仅经验丰富,而且富有个性。教高等微积分课的萧树铁老师曾说“考试就是个分数,上课也就是个形式,关键是大家自己学”。那时候,一种叫“小论文”的东西在基科的课题十分流行,有兴趣的同学对课程范围外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且将成果写成“小论文”交给老师,老师在汇总课程成绩时会由此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

虽然人数不多,但小基科的学生却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足迹遍布学界和业界。

翟荟

翟荟是基科98级的学生。他热爱理论物理,跟随徐湛教授研究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和量子力学中的数学方法,本科阶段即完成4篇论文。

进入研究生阶段后,他被杨振宁先生选为在国内亲自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生。经过两年多一点的时间,翟荟就取得了博士学位。

赵福摘自华新投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4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